November 13, 2025

走訪城東米道 看都市變化與農工業變遷

集合時間:2025年12月6日 (六) 下午1:20
集合地點:忠孝新生捷運站4號出口
活動時間:2025年12月6日 (六) 下午1:30-3:30
講   師:水瓶子老師
費   用:550元 (含講師費、個人導覽機及保險)

路程

忠孝新生4號出口→北科大校史館→華山文創園區→文學糧倉→台灣文學基地→青禾蘊

圖為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回到一百多年,雖然基隆到大稻埕的火車、鐵道已經開通,從基隆到台北城的農產品,仍大多數靠水運與人力挑夫往來,一條重要的米道,從錫口(今松山)到達台北城的東門外,就是今日的八德路,從台北城東門出來往東北方向接上今日八德路往東可以到基隆河港錫口(松山),齊東街這條路的存在,多少可以懷想一下先民貿易必經之路,或挑著扁擔,或趕牛車來回運送貨物。

 

挑夫穿越過鐵路與古道的交會點,就是到底在想甚麼?一望無際的台北盆地,四周有山環繞,從錫口把米挑到台北城中、大稻埕、艋舺可以換得多少錢?上午出發到中崙就很累了,剛好在中崙吃午飯,晚上在大稻埕住一晚,隔日在挑洋貨回到錫口。

 

火車的開通,是不是挑夫就消失了呢?初期劉銘傳開通基隆到大稻埕的鐵路,其實剛開始是軍事用途,到了日本時代,鐵路改成縱貫線一路到新竹,貨運的用途才開始大增,台北市多了許多的工廠沿著鐵路線,隨著都市計劃的開展,陸續往東邊興建擴張。


這些挑夫看著以前的水田蓋起了煙囪、工廠,華山工廠生產的清酒、梅酒、水果酒,需要更多的勞力,在工廠內工作比在錫口挑米賺的更多,於是很多挑夫轉業,但是每天固定的工作時間,有些挑夫習慣自由自在的日子,於是有人跑到了基隆港口去工作,有人在大稻埕搬茶葉,或者在火車站打工,商業機制進入台灣後,固定的上下班時間,固定的工作量,成為了一種現代化的潮流。

圖為華山-精緻樟腦工廠。

初冬的午後,讓我們用各種角度來探訪這個微笑曲線吧!

圖為青禾蘊。

青禾蘊的前屋主劉青和博士(1911.4.14 -1981.9.20)出生於臺南市,夫人顏碧秋為基隆煤礦鉅子顏國年(1886-1937)三女,是日治時代北臺灣的巨商富賈。劉清和畢業於德國柏郎史瓦克高等工業大學(Technische Universität Berlin),是該大學第一位獲得博士學位的臺灣人。戰後曾任樟腦局副局長、臺灣省工業試驗所所長等要職, 是臺灣工業史上重要人物之一。

這棟建於1940-1945年間,位在市中心的建築,有著傳統日式內斂佈局以及和洋折衷的外觀風韻。其所處街廓,正是日治到戰後現代化轉型的縮影。從樟腦工業的發端,到都市改正的空間實驗;從戰時的工業政策,到戰後社會網絡的重構,每一層堆疊,都是臺灣百年現代史的註腳。

講師介紹:

水瓶子老師

青田七六/青禾蘊文化長 水瓶子,男人類水瓶星座,喜歡在無盡地深夜面對電腦螢幕,希望在有生之年完成拜訪書寫百大城市的容顏。

迷上了無目的的城市散步,到世界各大城市留下足跡,走過一座橋想像這條河流的身世,想更了解背後的故事。喜歡逛美術館,對一張畫作背後的故事有濃厚求知的慾望,有更甚於八卦雜誌的感知能力。

沉溺於咖啡的香氣與口感,享受各個咖啡館的獨特印象與美好時光,希望成為咖啡館內的紀實寫作者。著有《台北慢步》、《台北咖啡印象》、《台北咖啡時光》、《我的書店時光》、《台北捷運散步手帖》、《台北老屋三生事》等。

立即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