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棟老屋將再次成為聚會的場所。
經過了時間的淬煉,
臺灣第一位留德化工博士
劉青和

劉青和生於清末日治時期,在中學畢業後,遠赴德國深造,是臺灣首位取得化工博士學位的學者。
戰後回國,適逢政府積極延攬留學德國的專才,他先在臺灣大學擔任化工講師,隨後歷任多所化工廠長,包括南門樟腦廠長。進而升任樟腦局副局長、臺灣省政府參議、省工業試驗所長,最終於經濟部國貿局擔任顧問到退休,對臺灣化工產業的奠基與發展深具影響力。

此棟建築建於1940-1950年,是棟超過75年的老屋。當時以日式格局為基礎,外觀融合洋式元素,呈現典型的「和洋折衷」風格。特別的是,建築未採傳統日式常見的「下見板」外牆,而以磚造牆面取而代之;窗戶與門扇皆採洋式風格,外牆則以洗石子與粉刷工法處理,搭配窗簷設計,展現匠心巧思。
這是日本近代接受西化過程中,將西方建築特色融入傳統日式設計的代表作品之一,具當代歷史價值與時代意義。



這裡曾是劉家的居住空間,也是知識與人脈交流的重要場所。當時,不少官員聚集於此,討論政治議題,讓老屋成為重要的思想交流基地。
為了方便生活和接待賓客,建築歷經多次改建,呈現出多元豐富的空間樣貌。院子裡仍保存著當年的防空洞,也見證了那段歷經空襲的歲月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