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ories


By admin
•
November 17, 2025
1945.5.31 台北大轟炸 宿舍北側庭院一角的防空洞屬於地下室防空洞,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臺灣成為支援日本南方作戰的重要基地,日本政府在台積極興建防空洞的關鍵原因是為防禦二戰期間盟軍對台灣進行轟炸。 1937年中日戰爭開始,臺灣總督府即著手進行台灣防空設施設置;1941-1944年間,珍珠港事件後、美軍加入太平洋地區戰局、防空設施尤其是臺灣總督府的重要建設。 1945年5月,美軍大舉轟炸台北,為二戰期間台灣城市所遭受最嚴重的空襲。 當空襲來時,民眾大多迅速躲入防空洞,成為老一輩人的共同記憶。日本人稱「防空洞」為「防空壕」,防空壕反映了當時的戰備需求與城市緊張氛圍。這場空襲摧毀無數設施,也象徵著日本時代的終結與戰後重建的起點。 老屋興建於日本晚期,又是位於臺北市繁榮地區的宿舍,其安全防禦便十分重要。 據劉家後代敘述,宿舍的防空洞是劉家小孩時常奔跑玩耍的空間,不過因防空洞無法排水,每逢下雨便有積水問題。

By admin
•
November 17, 2025
「杭州南路一段75號日式宿舍」 本建築建於1940年代, 具有和洋折衷之特色,戰後劉青和(號欽侯)博士(1911.4.14 -1981.9.20)受任臺灣省工業試驗時居住之宿舍,2008年3 月25 日登錄為臺北市歷史建物。 臺灣自日本統治時期起,借鏡歐洲的殖民政策,率先推動農產品工廠的現代化,並實施都市改正計畫以改善公共衛生與市容。初期的建築形式因不符臺灣潮濕炎熱的氣候而不易久用,逐漸演化為洋和折衷的風格,紅磚與水泥等新型建材也取代了傳統木構。隨著戰事發展,臺灣逐步從農業社會轉型為工業化基地。 這棟位於都市中心的建築正是一面歷史的鏡子:它見證了建築形式的變革、防空設施的設置,與二戰末期社會氛圍的變化。屋主劉青和留學德國,戰後擔任樟腦工廠副廠長,並與基隆顏家聯姻,象徵著日本時代工業基礎的延續,也見證戰後台灣人重新建立人際與產業網絡的過程。

October 27, 2025
劉欽侯博士原名青和(1911.4.14 -1981.9.20),台南人,曾任樟腦局副局長、臺灣省工業試驗所所長等要職,是臺灣工業史上重要人物。 (工業試驗所前身為總督府工業研究所。) 劉青和於明治44年出生,祖籍福建省普江縣,出生地為為臺灣省臺南市。精通廣東話、台語、日語、英語、德語與北京話。 夫人顏碧秋是基隆煤礦鉅子顏國年(1886-1937)三女,是日治時代北臺灣的巨商富賈,兩人育有2子1女。 劉畢業於德國柏郎史瓦克高等工業大學(Technische Universität Berlin),為工業博士,也是該大學第一位獲得博士學位的臺灣人,是臺灣工業史上重要的人物之一。
